当前位置:

粉丝通过私信帮偶像们“求资源”,这样的故事不算少见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04-17

粉丝通过私信帮偶像们“求资源”,这样的故事不算少见。

此前,知名作家、编剧蒋胜男因回复赵丽颖粉丝私信的截图被曝光,发文说这位粉丝“戏份多”,一度被顶上了热搜;她随后发博表态“不涉正主”,但也直言“粉圈别来玩我了”。

到底有多少业内人士曾被私信“玩”过?时至今日,这类粉丝帮正主求资源的行为,真的还有用吗?

“没什么权重”

多年来,粉丝们在微博评论、私信中向行业公司或具体项目推荐自己的偶像,早已是常规操作。而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的业内公司和从业者,也分别保持着不同的态度。

不妨划分一下层次,“绝缘级”、“半通电级”和“假通电级”。

首先是“绝缘级”,以传统影视公司和从业者为代表。

电影公司尤其如此,因为市场反复验证过,流量逻辑对拉动票房没用,他们也最不需要对饭圈假以辞色。

无论查询头部电影导演工作室,还是找到相关制片人,他们给搜狐娱乐的回复都是:“导演的微博私信一直是关闭的。”电影策划、编剧迪安还直接表示:“导演的微博其实就是个输出窗口,不承担交流功能的。”

而工作室的官博,同样属于承担宣传发布等任务,但交互性基本较差。“传统影视制作可能还是偏单向的,我们不太需要(互动交流)这类方式。而且选角的话,也基本上是制片人、导演敲定的,至少我觉得大制作电影,主要人物基本能保证角色适配性优先。”

其次是“半通电级”,以长视频平台、剧集公司和从业者为代表。

相较于电影,剧集行业特殊的市场现状,让相关公司很难摆出多少姿态。包括几家长视频平台在社交平台也基本都有对话机制,还要常规性地回复评论等。

“私信我们会有人整理,”某平台品牌部人员阿廖回应,“但一般我们更关注的,还是剧集播出后的讨论。类似‘求资源’的这种除非是大粉,一般就不回复了,尽可能避免这方面关注。所以有些所谓根据‘留言’做的决策,可能就比较‘讲故事’了。”

某大导团队的敬杰也表示:“没有几个人真的自己看私信的,即使有工作室的人回复,也不会把私信推荐当作一种选角方向。”在敬杰看来,此次蒋胜男事件的特殊性可能在于,她本人作为社会人士有通过私信对话大众的需求,而大部分从业者并非如此。

“类似的事情其实有过,有的业内的人基于面子回过私信说‘会考虑’,粉丝转头就说自己把资源‘求’来了,都是岁数不大的孩子,要是追究就是你以大欺小,挺没劲的。”

平台制片人Candice向搜狐娱乐介绍了他们的选角方式:“我们其实最关注的是站内数据,以及同类型作品之前的表现。如果是看演员个人热度,我们更多地会参考超话粉丝量这类数据,至于私信里有多少推荐对我们没什么意义的。”

从上述回应不难看出,对于行业选角,粉丝跪求“资源”其实没什么意义。

但反过来说,粉丝希望尽可能参与到行业决策中,这种情绪其实一直在被调动。而在这方面最积极的,可以称其为“假通电级”。

比如常驻微博的知名制片人中,于正和王一栩都会和粉丝深度互动,除了私信,还会在评论区有大量回复。包括在《五福临门》筹备期,邀请粉丝加入艺人定妆、甚至直接开了定妆直播,可谓把粉丝好感拉满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,他们真的在参考粉丝意见做决策,因此只能说是“假通电级”。

“观众一直是很自信的,他们觉得自己了解演员,也读过IP,这个IP的某个角色真的很适合他;而业内以往选的角色,又都会被吐槽没那么合适。但本身,不是所有选角都是优先角色适配度的,很多逻辑也不是粉丝们所理解的。”Candice表示。

“粉丝们的建议,在决策里真的没什么权重。”

“观众选角”,靠谱吗?

在互联网早期,“观众选角”是个很有传播价值的故事。

早在2004年,深谙炒作之道的制片人张纪中就在筹备《神雕侠侣》的时候,为选出小龙女的演员就发起过网络投票,后来成了很多剧组的常见操作。

最有名的是《仙剑奇侠传三》,号称原作粉中呼声最高的“雪见”杨幂本来因档期问题并未参演,最终在制片方的坚持下,在开机之后还是加入了剧组。

后来《琅琊榜》选角时胡歌也曾是粉丝中呼声最高的“梅长苏”人选,侯鸿亮在采访中透露,自己专门根据留言去看了《仙剑奇侠传》,本来觉得完全不适合,还是在导演孔笙的建议下见了他本人,几经周折终于定下了人选。

“类似的故事可能很多,但说实话,大部分都只是故事。”

敬杰表示,“其实稍微理性点都能想清楚,如果‘要资源’有用,大家肯定都会开始要了,反正没什么成本,那大家都做和没人做会有区别吗?没什么意义的。但平台和制片方会希望,粉丝们会觉得自己的发言很重要,毕竟没人发言不就没互动了嘛。”

“选角是非常复杂的一次博弈,能坐在桌边的没几个。”Candice明确指出,“人家坐在桌边,不是为了转达粉丝建议的。”

那么,粉丝们提出的意见是否真的具有专业性?

Candice并不认同,“即使能够从海量信息里,找到并非刷屏而是真有用的信息,即使选角可以单纯从角色适配度角度,那么第一,观众所掌握的资料和主创们无法相比,因为演员不可能单独给粉丝‘演一段’;第二,观众出于本能审美的判断,我不觉得会比主创更专业。”

敬杰则指出,粉丝们的意见基本很难适配实际拍摄。

“第一,粉丝们是不管你的操作难度的,他们觉得你这个IP里男三很适合某顶流,男一适合某个新人,这都很正常。我们之前改编的一部古装IP里,有不少粉丝建议某个小boss可以找姜文客串。”

“第二就是,粉丝们是非常忠实原著的,书里写的此人美艳无双,粉丝们就只能想到那几位,其实改编逻辑不是这样的。”此前《庆余年》由张若昀扮演范闲,也一度被认为不够“美”,但最终的演绎效果是非常超预期的。

但类似的故事还是会讲下去。近年来,长视频平台在用户服务方面,非常强调“定制”、“个性化”,也特别强调会听取观众的声音,而粉丝们也恰恰是这个play的关键一环。

Candice笑称:“行业其实会希望观众相信,是有这么一条对话渠道存在的,我觉得这也算PUA了。”

看起来更近

回过头来看,蒋胜男称粉丝“戏多”的事件,更像是一种过期玩法在新阶段的回响。

已经有十年粉籍的坡坡向搜狐娱乐介绍,早年曾经有过类似私信“爆破”,但这类动作后来证明是低效甚至完全无用的,反而会给偶像招致业内人士的反感,“现在不会这么玩了,粉头不会再组织这种事。”

近两年,无论叫停选秀还是“清朗”,大环境都决定了粉丝活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更不能挑战大众认知,正因如此,很多以流量造曝光、造事件的打法,如今已经很少看到。

“很多站子和群运营了很多年,粉头知道圈内应有的分寸,跟艺人也保持着相当一致的节奏,不会那么失控地去求资源,或者去留言什么的。类似的行为更多的是小粉丝满足自我的情绪。”

而在这种大粉们的“矜持”背后,其实可以理解为,他们保持着和业内制作端的某种“距离”,这源于一种观众和幕后之间隐晦的默契。

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“距离”其实已经在一点点被吞噬。

当平台寻求服务的“定制、个性”,开放更多幕后空间给粉丝用户,制造一种更具沉浸感的平台体验,类似的让步会越来越多。

比如针对剧集名场面,定向发布幕后花絮;比如男女主角在剧集宣发期需要炒CP,期间如果有人被发现恋情还会被认为“不敬业”;又如对不喜欢的部分观众大量留言,平台检测到后会反馈给剧方,在播出后也会重新修改。

看起来,观众离制作端是越来越近了。粉丝们对偶像事业越来越多地发声,未尝不是受到这种大环境的鼓励。

或许这指向未来的影视娱乐模式,或许AI将来真的可以帮观众自如切换剧集的主演。但至少当下,对于影视行业而言,这依然只能是制造出的一种体验。

“戏剧上有个概念叫‘第四堵墙’,对于台上的演员,他需要保持一种不知道眼前有观众的状态,这是创作。而影视创作过程中,这堵墙其实也应该存在,创作者的创作应该忠于自己,这是影视作品比较健康的状态。”Candice表示。

“至少我觉得,观众并不是离制作越近越好。”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首页 返回文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