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公募量化的2023年:顺利“出圈”、挑战犹存
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01-08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

2023年业已收官,公募量化基金的年度成绩单如何?

根据Wind统计数据,2023年,在363只(成立时间满一年,不同份额分开计算,下同)主动型公募量化基金(以下简称“主动量化基金”)中,共有73只基金实现了正收益,占比约为20%。

其中,除了中信保诚多策略A在2023年实现了20.20%的回报率,渤海汇金量化成长、国金量化多因子A、长城量化小盘A等16只基金2023年全年的回报率也达到10%以上。

业绩向好也带来了规模“增量”。2023年,多只主动量化基金的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。

不过,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分化比较突出。在2023年主动量化基金业绩排名中,首尾基金的业绩差距接近60%。

晨星(中国)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黄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,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市场环境的变化,模型中因子有效性的衰减速度加快,公募量化需要持续投入资源(尤其是技术和人才)对模型进行不断升级迭代,以保证其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,这对量化投资团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

小盘量化基金胜出

2023年度,部分主动量化基金表现出一定的业绩优势。

Wind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,有73只主动量化基金实现了正收益。其中,年度回报率居前的基金包括中信保诚多策略A、国金量化多因子A、长城量化小盘A、东方量化成长A。这4只基金最近一年回报率分别为20.20%、13.68%、13.52%、13.43%。

同期,这4只基金的比较基准收益率分别为-3.41%、-5.52%、-5.54%和-5.53%;普通股票基金、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-11.68%、-13.52%。

此外,华夏智胜先锋A、博道成长智航A、西部利得量化成长A的年度回报率也分别超过10%,且跑赢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。

若在主动权益基金这一大类别里做对比,上述基金的回报率表现可排在前150名之内,

不过,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分化比较突出。在2023年主动量化基金业绩排名中,首尾基金的业绩差距接近60%。

2023年度,“亏损”10%以上的主动量化基金共有140多只,个别基金的净值跌幅甚至超过30%。

例如,东吴安享量化C、长信低碳环保行业量化C2023年的回报率仅为-39.25%、-30.24%。浙商汇金量化精选、华泰柏瑞量化创优、东财量化精选C的净值跌幅均超过20%。

同样是借助量化模型进行分散投资,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差异为何如此之大?

“量化投资的核心是建立和运用数量模型,模型中各因子设置的有效性是决定量化投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。各基金采用的数量模型不同,投资效果也有所不同。”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刘思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。

刘思妍谈道,今年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,热点更换频繁,根据权益市场运行规律调整数量模型的难度加大,使得无法有效捕捉短期市场规律的量化模型失效,模型失效的量化基金出现超额回撤的情况,因此该类基金业绩呈现两极分化。

除了受到量化模型的影响,市场环境变化也是导致主动量化基金呈现业绩分化的原因之一。

黄威向记者分析,2023年A股市场呈现结构化行情,板块和个股表现分化程度加剧,行业轮动加快,主动权益基金重仓的消费、医药和新能源等板块表现持续低迷,而小微盘股则异军突起,这也使得选股范围更广、持仓更分散且侧重于小盘股投资的量化基金受益,而表现相对较弱的量化基金则多侧重于投资大盘股。

真假“量化”

业绩“加持”之下,主动量化基金逐步“出圈”,受到投资者追捧,部分基金的规模实现了数倍增长。一些以量化为特色的中小基金公司也因此受益。

以国金量化多因子为例,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该基金的总份额为59.33亿份,管理规模达到121.99亿元。对比来看,该基金的基金份额较2022年末的11.93亿份增长了79.89%,管理规模较2022年末的21.98亿元增长了455%。

从公司层面来看,相比2022年末,国金量化多因子、国金量化多策略、国金量化精选已为国金基金带来了200多亿的规模增量(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)。

另外,即使是年度回报率表现一般的量化基金,也获得了投资者“加仓”。

例如,2023年,景顺长城量化小盘的回报率为-2.90%,同期,该基金的业绩基准为-5.91%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该基金的基金份额为10.88亿份,较2022年末的3.36亿份增长了223.81%。

除了量化“正规军”,还有一些“形似”量化的主动权益基金在2023年受到追捧。这类基金公开披露的股票投资策略中未提及量化,但其投资风格具备量化投资的特征,如高换手率、持仓极度分散,且偏爱小市值个股。

典型的代表包括大成景恒、金元顺安元启、金元顺安优质精选等。这3只基金2023年的回报率分别为19.17%、25.45%、28.60%,均大幅超越了各自的业绩基准收益率。

除了金元顺安元启自2022年8月22日暂停申购至今,基金份额略有减少。其他两只基金的份额在2023年有所增加。

黄威指出,不少主动权益基金也会借助量化手段来辅助投资,但最终选股还是依赖基金经理主观的判断,而非由模型直接提供。

刘思妍谈道,一只基金产品是否属于量化基金的范畴,主要还是看其主要投资策略是否基于管理人所设定的量化模型。对于主动权益基金来说,只要在基金合同的契约范围内,基金经理同样可以采用高度风险、小市值策略投资来获取收益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只是在投资风格上“接近”量化,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可能更多是由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决定。

在黄威看来,持仓“极度分散,偏爱小市值”的主动权益基金,其业绩主要受市场环境和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影响。在市场热点相对分散且由小盘股主导的行情中相对占优,而在由少数热门板块主导且大盘股领涨的行情中表现可能偏弱。

“决定量化基金业绩表现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模型的有效性,而对于主动权益基金而言,其业绩表现则主要受其管理人的择时、选股等主动投资决策的影响,即由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决定。”刘思妍分析。

未来需持续投入资源

事实上,规模过大对于量化基金并非好事。因此,2023年,“网红”量化基金也在忙着“限购”。

根据Wind统计数据,截至2023年12月31日,中信保诚多策略、国金量化多因子、东方量化成长、招商量化精选等多只年度回报率居前的主动量化基金均处于“暂停大额申购状态”。

其中,部分基金在今年7月已发布“暂停大额申购”的公告。

主动量化基金限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:“一是短期对市场持相对谨慎的态度,通过限购帮助投资者控制风险;二是模型策略容量限制,规模过大可能导致超额收益的下降,影响产品的业绩表现。”黄威指出。

刘思妍进一步分析,2023年权益市场中小盘风格表现相对占优,量化基金在小市值因子上的暴露会增加,但这也意味着策略容量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,而且通常量化基金的换手率会更高,如果基金规模过大,可能会影响策略的执行,降低基金收益。因此,部分基金会选择通过限购来主动控制规模。

整体上看,当前,公募量化投资仍处于发展初期。

黄威认为,“一方面,与主动基金相比,尽管公募量化在某些市场环境下表现相对亮眼,但从历史中长期来看优势并不明显,且投资者对其认知有限,除存在一定跟踪误差约束的指数增强产品认可度相对较高以外,公募主动量化产品发展相对缓慢。”

另一方面,“与私募量化相比,公募量化投资限制较多,如不能进行日内反向交易、对衍生品运用受限等,策略上以基本面量化为主,注重模型的长期逻辑,交易频率较低,策略不够多元且灵活性不高,超额收益表现整体也不及私募量化基金。”黄威表示。

展望未来,公募量化投资大有可为,但同时也面临挑战。

黄威指出,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市场环境的变化,模型中因子有效性的衰减速度加快,公募量化需要持续投入资源(尤其是技术和人才)对模型进行不断升级迭代,以保证其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,这对量化投资团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

在刘思妍看来,量化投资的核心是数量模型,而模型通常是基于历史数据构建的,但当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,模型可能会失效。尤其近年来国内市场波动较为剧烈,在对冲产品相对缺乏的情况下,量化基金可能无法有效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,从而对基金业绩产生不利影响。

另外,“公募量化可投资品种较少、存在限制反向交易以及自动交易的束缚,导致量化策略本身对于容量具有更为严格的限制,而量化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可能会降低整体的超额收益,因此对于规模的控制较为重要。”刘思妍提醒。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首页 返回资讯